I always approach the Wandering Palate ‘Wine Book of the Year’ with trepidation, partly because wine books can be rather droll for the average reader or even wine consumer, notwithstanding research style works are indeed useful.At the same time I think of the painstaking work and an inordinate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that the author/s has undertaken in accomplishing such a tome. And yet publishing is a tough business and readers merciless with many titles undeservedly ending up in the bargain bins before their time.
The fact is wine writing titles have a limited audience and very much a niche market. That said, every now and there is a work or topic that has a much wider audience and relevance to a growing market sector, trend or fashion that is undergoing exponential growth.
One such bourgeoning market and topical subject is China: the new wine frontier.
In co-authoring ‘Cool Climate Wines’, Michael Thurner and Susie Wu boldly go where few wine writers have ventured in conceiving a book not only exclusively published in Mandarin but challenging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the Chinese will only drink red wine with the book centred on predominantly white cool climate wines from Austria, Alsace and Germany.
There is an underpinning ascertain in their theme and prose that ultimately, white wines will in fact be more popular than r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all Chinese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How do they arrive at this hypothesis?
Their assumptions are based around the realism or pragmatism that the Chinese,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living, are totally obsessed with food. The adage “The Chinese do not eat to live, rather they live to eat” rings true and this fixation with foods authenticity and regionalism has no less fervour and dedication than say for comparison, Italians, and one would expect this eventually extends to wine.
Many people are unaware that wine culture has existed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patronizing tones that I sense from the west are clearly the assumptions of the ignorant.
In a society that has undergone a tumultuous evolution and now fast-evolving capitalism and bourgeoning cosmopolitan growth, there is perhaps too many comparatives to western culture and clearly Anglo-Saxon orthodoxy has no place.
The induction of wine into our daily lives is rarely a question of erudition; rather an issue of poverty or prosperity and simply many people cannot afford such a luxury. And yet wine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all classes of society over the millennium and the poor often reliant on a daily ration of wine.
This is true of China as much as it was of the Roman Empire, however it has been rice wine and fermentations of strong alcohols that have been the staple of Chinese rural classes and lower income groups.
China is however experiencing a surge of middle-class incomes and aspirations and an urbanization and creation of metropolis and mega-cities that ferments a different kind of compotation and social lubrication more akin to the west with vitis vinifera win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now jockey for position, and that ever-elusive market share.
No point in avoiding the blatantly obvious Chinese love affair with Château Lafite however one needs to put this brand obsession into perspective, that it is the super-wealthy that have been seduced by this wine porn and this vinous licentiousness is already on the wane as the more sophisticated middle-class look for authenticity and a genuine wine and food (pairing) experience.
And this is where Cool Climate Wines breaks new ground, in its profound statement and content that addresses what is in reality, the most suitable wines and wine regions for many Chinese cuisines and dishes.
Of even more relevance is Wu and Thurners approach to the ultra-complex and often intimidating topic and language of (table) wine, to which they have adopted a rationale and analogy to tea, inherent in Chinese culture to make the subject more legible and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ricacies in wine.
This approach has sound logic when you consider Chinese tea culture is much older and entrenched than western wine culture and in Chinese tea language they always talk about ‘tannins, body, flavour, etc’ in a vernacular very similar to wine moreover, there is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what tea pairs with precise dishes and flavours – wine, tea and food synchronicity.
Encapsulating this synthesis, all grape varieties are given Chinese tea related names so the reader can relate them in terms of familiar flavours and structures with Wu and Thurner tasting together in China over 100 teas to ascertain the most correct tea name and characteristics.
Cool Climate Wines is not entirely about white wine though and whilst focusing on Alsace, Austria and Germany which obviously involves considerable coverage of whites, all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produce red wines, though generally because of high altitude and cool-climate are elegant, soft-tannin wines with grape varieties such as pinot noir to the fore.
It is a monumental work; 400 pages, 800 pictures, 129 wineries and over 1000 wines tasted and rated. And yes, it is all in Mandarin too which I can sense the apathy from the western corner, or anyone outside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ink of how many Chinese people you know yourself, and how brilliant this book would make for a gift and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As much as this Cool Climates Wines is relevant to countries like Singapore, Malaysia, Taiwan or enclaves of Chinese everywhere, it is clearly aimed at the mainland China market and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unquestionable credibility within the market as its co-author Susie Wu is the most famous writer of wine books with ten tittles already published,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ine persons in China.
Wu is a native of Shanghai and studied at the Academy in Peking and Bordeaux before she started working for a wine importer and subsequently wine writing. Wu also writes articles and columns in national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and for many years has published her own webpage and is constantly blogging on http://blog.sina.com.con/shuxianwine
Wu’s co-author, Michael Thurner, is perhaps the master of firsthand knowledge of these wine regions in the collaboration, with his native Austrian background and extensive wine industry experience.
Thurner was formally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Austrian Wine Marketing Board in Vienna and also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he Austrian Wine Academy. Moreover Thurner is armed with a Wine MBA and after his successful Austrian wine marketing career he opened his own consulting company engaged in brand building, distribution support and organizing events and congresses.
Realising the potential in the fast-developing nations of the East, Thurner moved to Singapor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sian wine markets and has established himself as the most enterprising and charismatic wine force in the region. Indeed the “The Wandering Palate” awarded Thurner “The most dynamic marketer of the year in Asia” last year.
Thurner also writes for magazines and online publications on food, wine and travel along with tutoring on ‘International Wine Marketing and Wine Markets’ a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Clearly there was a wine book in Thurner however; he is way too savvy, ambitious and visionary to have embarked on an orthodox wine book published in English or German and testament to his pioneering spirit he sensed collaboration with Susie Wu into a relatively untapped market craving wine knowledge would be far more rewarding and a far better use of his knowledge.
A little on the publisher, Horizon Media Co. Ltd. is a Beijing based subsidiary of the 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Company, the biggest and leading book publisher in China. More than 800 sales people and an internet shop guarantee optimum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is vast country.
Horizon published more than 160 books last year about Wine, Lifestyle, Biography, History, Art, Science and Academic classics.
I doubt if there is a wine publication released this year anywhere on this planet that will more impact on wine evolution and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market in the world than Cool Climate Wines 媒体资料白葡萄酒经典 and is the ultimate tool for Wine Feng Shui.
Without stating the obvious, it will be THE perfect gift for Chinese New Year, January 22nd, 2012. It is widely available in Mainland China, more information at www.wenjingbook.com
Equally it will make for a great Christmas present however you had best get on to Michael Thurner quickly to organise copies as outside of Mainland China, the book is only available direct through him at a retail price of SGD $85 per copy. Email; michael@austriasfinebrands.com www.austriasfinebrands.com
Footnote: The website domain and copyright for “Wine Feng Shui” is the property of The Wandering Palate.
Below is an introduction to Cool Climate Wines媒体资料白葡萄酒经典 – in Mandarin.
白葡萄酒经典
分类: 酒类 生活类 19.01
出版时间:2011.8
书号:978-7-208-10118-0/G·1458
著者:吴书仙 【奥地利】迈克尔·托纳 著
开本:8开 字数: 336千字 页数:400 内文印刷:四色
定价:300.00
责任编辑:刘宇婷 联系方式:021-53594508-2423
◆ 本书卖点——————————————————————————————————————
1、目前市面上惟一一本系统讲解白葡萄酒极其产区的专业工具书。
2、书中详细介绍了德国、奥地利和法国阿尔萨斯的确共129家酒厂、1000余款顶级葡萄酒、三大产区的法规、分类分级标准等,专业权威又全面。
3、作者吴书仙是目前葡萄酒界备受尊重的独立酒评人,其观点中立、鲜明,其作品完全不同于市面上“编著”的葡萄酒书。
◆ 作者简介——————————————————————————————————————
吴书仙(Susie Wu)
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国际葡萄酒资深评委。
1996年开始葡萄酒事业,曾从事葡萄酒销售,期间在行业媒体写葡萄酒专栏,后创立公司。
2000年,因痴迷于葡萄酒文化,毅然弃商从文,先后在多家大众媒体开设葡萄酒专栏,成为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其文章曾影响和促成中国葡萄酒法规的修订。
2005年来,陆续出版了《爱上葡萄酒》《嫁给葡萄酒》《恋恋葡萄酒》《葡萄酒佐餐艺术》《葡萄酒选购指南》《天堂里的佳酿:智利葡萄酒》《慢品味,乐生活:非常葡萄酒经》《酒窖里的珍藏:里奥哈葡萄酒》等多本著作,极大地促进了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
吴书仙葡萄酒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uxianwine
迈克尔·托纳(Michael Thurner)
葡萄酒MBA学位,奥地利葡萄酒法规DAC的促成和制定者。
2002至2006年间,他不知疲倦地在全球60个国家推广过奥地利葡萄酒,之后成为奥地利葡萄酒局的主席。
2007年,他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成立了奥地利品牌美酒公司(Austria’s Fine Brands),并移居新加坡,主要向亚洲和美国消费者推广奥地利葡萄酒文化,经常在香港的大学做讲座。迈克尔·托纳的格言是:根植欧洲,拓展在亚洲和美国!
◆ 内容简介——————————————————————————————————————
《白葡萄酒经典》是国内独立书评人吴书仙、奥地利葡萄酒专家迈克尔·托纳合著的我国第一本关于德语区(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葡萄酒文化的产区工具书。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白葡萄酒产区,本书两位作者走访了上述地区的129座顶级酒庄,共点评葡萄酒1000余款,对葡萄酒从业人员及葡萄酒爱好者有宝贵的指导价值。
此书为葡萄酒从业人员及对世界各地葡萄酒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透彻了解白葡萄酒及产区特点的渠道,是一本集权威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的葡萄酒工具书。
◆ 目录——————————————————————————————————————————
前 言
序 言
第一章 总体印象
第一节 阴性、纯净、复杂
第二节 山坡(Berg)葡萄园
第三节 岩韵
第四节 天人合一
第五节 健康与佐餐
第六节 欧洲葡萄酒的两大派别
第二章 奥地利葡萄酒
第一节 奥地利葡萄酒法规
第二节 DAC
第三节 奥地利葡萄酒厂民间组织
第四节 奥地利葡萄酒的历史
第五节 奥地利的气候
第六节 奥地利葡萄品种
第七节 奥地利葡萄酒产区
第八节 奥地利葡萄酒佐餐
第三章 奥地利葡萄酒厂
第一节 穆尔-倪伯特(Muhr-van der Niepoort)酒厂
第二节 优奥车杰(Jurtschitsch)酒厂
第三节 弗雷德·劳也美尔(Fred Loimer)酒厂
第四节 布恩格玛雅(Bründlmayer) 酒厂
第五节 古北斯布格城堡(Schloss Gobelsburg)酒厂
第六节 黑德勒赫(Hiedler)酒厂
第七节 路德维克·瑙依玛雅(Ludwig Neumayer)酒厂
第八节 帕立拉(Prieler)酒厂
第九节 约翰尼斯郝夫·海尼喜(Johanneshof Reinisch)酒厂
第十节 玛科维奇( Markowitsch)酒厂
第十一节 韩德瑞西(Gernot Heinrich)酒厂
第十二节 尼特瑙斯(Anita & Hans Nittnaus)酒厂
第十三节 袍客(Pöckl)酒厂
第十四节 保罗·阿克斯(Paul Achs)酒厂
第十五节 迈克斯·胡贝尔(Markus Huber)酒厂
第十六节 彼特瑙悟(Pittnauer)酒厂
第十七节 尤瑞斯(Juris)酒厂
第十八节 喔玛通(Umathum)酒厂
第十九节 旗达(Angerhof Tschida)酒厂
第二十节 格莱士( Kracher)酒厂
第二十一节 阿达宏(Arachon T. FX. T.)酒厂
第二十二节 构思尔曼(Gesellmann)酒厂
第二十三节 格劳斯(Gross)酒厂
第二十四节 提蒙特(Tement)酒厂
第二十五节 埃瑞赫·瓦尔特·袍兹(Erich & Walter Polz)酒厂
第二十六节 赛特勒郝夫(Sattlerhof)酒厂
第二十七节 维尼格尔(Weninger)酒厂
第二十八节 穆勒酒庄(Domäne Müller)
第二十九节 伊氏(Esterházy)酒厂
第三十节 莫里赐(Moric)酒厂
第三十一节 阿琴(Alzinger)酒厂
第三十二节 瓦豪庄园(Domäne Wachau)酒厂
第三十三节 恩斯地堡(Ernst Triebaumer)酒厂
第三十四节 费勒-阿廷根(Feiler-Artinger)酒厂
第三十五节 福奇(Fritsch)酒厂
第三十六节 皮谢乐(F. X. Pichler)酒厂
第三十七节 歇兹山人(Hirtzberger)酒厂
第三十八节 克诺(Knoll)酒厂
第三十九节 科文兹-罗马霍夫(Kollwentz-Römerhof)酒厂
第四十节 库孜勒(Krutzler)酒厂
第四十一节 莱特(Leth)酒厂
第四十二节 马乐(Malat)酒厂
第四十三节 普法兹广场迈耶/ 红房子(Mayer am Pfarrplatz/Rotes Haus)酒厂
第四十四节 新师(Neumeister)酒厂
第四十五节 尼阁(Nigl)酒厂
第四十六节 欧特(Ott)酒厂
第四十七节 R & A 法佛(R & A Pfaffl)酒厂
第四十八节 布拉格(Prager)酒厂
第四十九节 胡帝·皮谢乐(Rudi Pichler)酒厂
第五十节 汉纳·萨吧(Hannes Sabathi)酒厂
第五十一节 所罗门-翁廷(Salomon-Undhof)酒厂
第五十二节 塞策(Setzer)酒厂
第五十三节 克雷姆斯城(Stadt Krems)酒厂
第五十四节 施托迈尔(Strohmeier Wein & Sektmanufaktur)酒厂
第五十五节 埃文·汀霍夫(Erwin Tinhof)酒厂
第五十六节 施福(Schiefer)酒厂
第五十七节 喜得酒(Weinrieder)酒厂
第五十八节 弗利兹·维纳格(Fritz Wieninger)酒厂
第四章 德国葡萄酒
第一节 德国葡萄酒分级和分类
第二节 德国VDP
第三节 德国葡萄酒印象
第四节 雷司令的王国
第五节 德国葡萄品种
第六节 德国起泡酒
第七节 德国葡萄酒产区
第五章 德国葡萄酒厂
第一节 莱纳·施纳特门(Rainer Schnaitmann)酒厂
第二节 阿尔丁格(Gerhard Aldinger)酒厂
第三节 道透尔(Dautel)酒厂
第四节 格豪夫·尼庞尔格(Graf Neipperg)酒厂
第五节 德奥斯-阿布莱(Drautz-Able)酒厂
第六节 人民医院(Bürgerspital)酒厂
第七节 尤烈尤斯医院(Juliusspital)酒厂
第八节 霍斯特绍尔(Horst Sauer)酒厂
第九节 汉斯·维尔盛(Hans Wirsching)酒厂
第十节 鲁道夫·福斯特(Rudolf Fürst)酒厂
第十一节 福斯特·石狮(Fürst Löwenstein)酒厂
第十二节 勾尔兹-兹利肯森林管理者(Forstmeister Geltz-Zilliken)酒厂
第十三节 法恩·福克森(Van Volxem)酒厂
第十四节 冯·开世泰伯爵(Reichsgraf von Kesselstatt)酒厂
第十五节 伊贡·米勒(Egon Müller Scharzhof)酒厂
第十六节 甘露女神(St. Urbans-Hof)酒厂
第十七节 佛雷斯·哈格(Fritz Haag)酒厂
第十八节 丽首尔城堡(Schloss Lieser)酒厂
第十九节 鲁森博士(Dr. Loosen)酒厂
第二十节 普朗(Joh. Jos. Prüm)酒厂
第二十一节 玛库斯·莫里托(Markus Molitor)酒厂
第二十二节 赛巴赫(Selbach-Oster) 酒厂
第二十三节 克雷门斯·布什(Clemens Busch)酒厂
第二十四节 海门-石狮(Heymann-Löwenstein)酒厂
第二十五节 玛雅-尼克(Meyer-Näkel)酒厂
第二十六节 海哥医生(Dr. Heger)酒厂
第二十七节 莎尔维(Salwey)酒厂
第二十八节 雨博(Bernhard Huber)酒厂
第二十九节 克勒·黑鹰(Franz Keller)酒厂
第三十节 约翰山堡(Schloss Johannisberg)酒厂
第三十一节 维特曼(Wittmann)酒厂
第三十二节 乔治波(Georg Breuer)酒厂
第三十三节 贡德洛(Gunderloch)酒厂
第三十四节 孔斯勒(Franz Künstler)酒厂
第三十五节 莱茨(Leitz)酒厂
第三十六节 罗伯万(Robert Weil)酒厂
第三十七节 绚波城堡(Schloss Schönborn)酒厂
第三十八节 齐尔爱森(Ziereisen)酒厂
第三十九节 克里斯曼(A. Christmann)酒厂
第四十节 巴塞曼-约旦(Bassermann-Jordan)酒厂
第四十一节 贝克(Friedrich Becker)酒厂
第四十二节 克力普(Knipser)酒厂
第四十三节 科勒-鲁布希特(Koehler-Ruprecht)酒厂
第四十四节 科乌(Peter Jakob Kühn)酒厂
第四十五节 葡木(Ökonomierat Rebholz)酒厂
第四十六节 布尔(Reichsrat von Buhl)酒厂
第四十七节 威海姆(Dr. Wehrheim)酒厂
第四十八节 凯瑟勒(August Kesseler)酒厂
第四十九节 布克林-沃夫(Dr. Bürklin-Wolf)酒厂
第五十节 迪沃(Schlossgut Diel)酒厂
第五十一节 顿霍夫(Dönnhoff)酒厂
第五十二节 凯勒(Keller)酒厂
第五十三节 富豪(Schloss Vollrads)酒厂
第五十四节 福利希(Schäfer-Fröhlich)酒厂
第五十五节 特希(Tesch)酒厂
第五十六节 维宁(von Winning)酒厂
第五十七节 熏蕾本(Emrich-Schönleber)酒厂
第五十八节 撒姆王子(Prinz Salm)酒厂
第六章 阿尔萨斯葡萄酒
第一节 阿尔萨斯葡萄酒管制
第二节 阿尔萨斯的概况
第三节 阿尔萨斯葡萄品种
第七章 阿尔萨斯葡萄酒厂
第一节 苔丝美人(Marcel Deiss )庄园
第二节 婷芭克世家(Trimbach)酒厂
第三节 雨果(Hugel & Fils)酒厂
第四节 约瑟夫·喀腾(Joseph Cattin)酒厂
第五节 阿伯曼(Domaine Albert Mann)庄园
第六节 阿伯堡(Albert Boxler)酒厂
第七节 约迈(Domaine Josmeyer)庄园
第八节 马克·来登万(Domaine Marc Kreydenweiss)庄园
第九节 奥斯特塔(Domaine Ostertag)庄园
第十节 保罗·布朗(Domaine Paul Blanck)庄园
第十一节 罗利-盖斯曼(Rolly-Gassmann)酒厂
第十二节 万巴赫(Domaine Weinbach)庄园
第十三节 锌得-洪堡(Domaine Zind-Humbrecht)庄园
第八章 资料篇
第一节 评分标准
第二节 品种名称中外文对照
第三节 参考资料和书籍
◆ 前言————————————————————————————————————————
前言
By吴书仙(Susie Wu)
本书是我与奥地利作者迈克尔·托纳(Michael Thurner)合著的一本关于奥地利、德国、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的葡萄酒产区工具书。本书中文名为《白葡萄酒经典》,英文名为Cool Climate Wines,主要是为了凸显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白葡萄酒产区的地位。
在酒厂的选择方面,奥地利酒厂由迈克尔来挑选,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的酒厂则由我提供名单,迈克尔和德国著名酒评家斯特凡·赖因哈特(Stephan Reinhardt)先生一起来筛选。可以说,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出产优质葡萄酒的重要酒厂几乎都已经涵盖在内了。
我与迈克尔分头拜访奥地利、德国后,再一同前往法国阿尔萨斯走访不同的酒厂。我拜访了65 家酒厂,品尝了1,300 多款葡萄酒;迈克尔则拜访了66 家酒厂,品尝酒的数目与我相差无几。在德国时,斯特凡·赖因哈特先生全程陪同。
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都是讲德语的,可以说德语区的葡萄酒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繁杂的葡萄酒,不花费数年的时间,很难透彻了解。此次访问使得我有机会深深沉浸在德语区葡萄酒的精细、纯净的美妙之中,充分感受到了这里精妙绝伦的酿酒技艺!
德语区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很不相同。中国文化注重概括和总结,比如说喜欢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提纲挈领地精炼出某些意思或精神,如“和谐”;而德语区文化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各个细节的罗列,而且各细节之间的区分相当清楚。这种文化差异在本书中将有体现。
本书的葡萄酒点评基本采用外文,评分标准也是百分制,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奥地利、法国阿尔萨斯的葡萄酒品种太多,有不少酒品质差异小,只有用百分制才能体现这细微的差别。此外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未能将所有品尝过的酒纳入书中,而是作了精选。
虽然我曾数次去德国葡萄酒产区拜访过,且这次的集中拜访总共耗时42 天,但要写清楚奥地利、德国两个国家和法国阿尔萨斯一个产区仍嫌紧凑,且三个地域的跨度也相当大,故书中难免有不足和不够透彻之处,还望读者体谅!特别是德语区的葡萄酒如此丰富繁杂,要真正展现出来,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书第一章和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的总体介绍由我撰写。德语区的人讲求精细,因此他们在叙述的层面已经做得非常之好,特别是历史层面,各产区的法规、种植面积、葡萄品种、土壤、气候的信息比较完备。本书便较多地采用这些国家和产区的协会提供的信息。至于酒厂介绍部分,则由我和迈克尔合写。酒厂介绍方面,其中奥地利酒厂章节的第一节到第三十节、德国酒厂章节的第一节到第二十九节、法国阿尔萨斯酒厂章节的第一节到第四节,都由我完成,其余酒厂则由迈克尔完成。
为撰写此书,我集中品尝了不少酸度高的白葡萄酒,导致牙齿受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消耗了我极大的精力和心力,以致使我有了再也不写工具书的念头。然而,葡萄酒对于我来说终究还是具有阻挡不住的魅力。尽力之余,难免也有疏漏和错误之处,希望读者及时告知,多谢!
◆ 序言————————————————————————————————————————
序言
By 迈克尔·托纳(Michael Thurner)
说起中国,人们往往会想到她的国饮——茶,但中国酿制葡萄酒的历史其实也非常悠久。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000 年的中国就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在欧洲谈起“中国和葡萄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对于如拉菲(Château Lafite)之类的波尔多特级酒庄的尊崇。可以肯定的是,葡萄酒在中国人的日常饮料中还是扮演着很不重要的角色,含酒精饮料里依然是黄酒、啤酒和烈性白酒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日益国际化,葡萄酒的酿制和消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今天,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口味和兴趣正越来越多样化。比如人们不再仅仅对波尔多葡萄酒有兴趣,更越来越青睐来自法国其他地区如勃艮第,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新世界的葡萄酒。
在我的数次中国之行里,一直有幸享受到了中国高超的烹饪艺术。这些美食和白葡萄酒更容易搭配,特别是来自凉爽地区,如奥地利、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的白葡萄酒之间的结合效果,也使我感到非常惊艳。与红葡萄酒相比,白葡萄酒首先是所含的口味种类更多,其次口味要更细腻和微妙,表现力更富有层次感。
去年夏天我和吴书仙女士在上海一起参加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品茶会,会上我发现葡萄酒和茶之间有如此多的共通之处。品种、土壤、气候、采收和加工对于这两种饮料的质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在品茶中还了解到不单有矿物气息(岩韵)的葡萄酒,还有矿物气息(岩韵)的茶,茶中也分丰满和苗条、阳刚和阴柔。它的口味方向和葡萄酒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相比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更能替代茶的功能,特别是在和菜肴的搭配上。因为中国菜不仅能将白葡萄酒的酒精和酸味很好地中和,而且白葡萄酒特有的酸、糖和酒精与菜肴结合后也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我本人来自奥地利,这里也有2000 年以上悠久的葡萄酒酿制历史,尤其是近20 年来,奥地利的葡萄酒,主要是多瑙河流域的绿魁和雷司令,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维也纳的东南部甚至出产了一款全球最好的黑皮诺。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奥地利就产出了有着诱人果味、有张力的单宁以及美好的酸度结构的红葡萄酒,特别是来自布尔根兰的赤轩素。来自新民湖的甜酒,几百年来都是世界上最抢手的贵腐酒。芳香酒的爱好者则可在奥地利南部的施泰尔马克找到在极端条件下生产的世界上最香气芬芳的长相思。
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大大地增长了德国葡萄酒的见识,尤其是其新颖的干型雷司令和传统的雷司令甜酒以及高端的黑皮诺。
法国阿尔萨斯出产传统的有力、丰满的酒,也有年轻一代的苗条、线性、晶莹的酒,两种酒都各有千秋。这里的独特风土也将雷司令酒的特性最好地表现了出来。
为了向您更好地介绍来自欧洲的葡萄酒,使您对酒能有感性的认识,我将我个人的品酒经验也加入了本书中。
现在您手中的这本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德国、奥地利和法国阿尔萨斯葡萄酒的中文书。它向您介绍了来自上述地区的将近130 座酒庄出产的最高质量和最知名的葡萄酒。我专程拜访了其中的66 家酒庄,品评了他们的酒,并始终考虑了这些酒和中国菜肴的搭配。
欧洲酒庄和酒厂对中国葡萄酒市场日益增长的关注和对于中国餐饮、饮酒文化的兴趣促使了本书的形成。我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加强中欧双方的文化认同,建立跨越国界的友谊。
干杯!
◆ 新闻稿————————————————————————————————————————
吴书仙 首部凉爽地区葡萄酒书隆重推出
——《白葡萄酒经典》新书发布会
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女士与奥地利葡萄酒局前主席、葡萄酒专家迈克尔·托纳先生合著的《白葡萄酒经典》(Cool Climate Wines,可直译为:凉爽产区葡萄酒)一书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出版。这是第一本关于德语区葡萄酒文化的中文书籍,本书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奥地利、德国、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的葡萄酒文化。
本书将于2011年8月29日(北京凯宾斯基大酒店)、2011年8月30日(上海四季酒店)、2011年9月2日(广州天河富力君悦大酒店)举行新书发布会暨葡萄酒品鉴,届时出席新书发布会的除了吴书仙女士、迈克尔·托纳先生,还有奥地利领事馆、德国领事馆与来自三个国家的66家顶级葡萄酒厂,大家将有机会品尝到1500款左右的顶级葡萄酒。
从加入葡萄酒行业开始,吴书仙就一直身浸其中。作为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十多年来秉持着始终如一的独特信念——为中国人传播葡萄酒知识和文化。她凭借着对葡萄酒细致入微的感悟,在葡萄酒专业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迈克尔·托纳是奥地利资深葡萄酒专家,是奥地利葡萄酒法规DAC的促成和制定者。
迈克尔先生表示:相比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更适合于中国菜肴进行搭配,因为中国菜不仅能将白葡萄酒的酒精和酸味很好地中和,而且白葡萄酒特有的酸、单宁、糖和酒精与菜肴结合后也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与红葡萄酒相比,白葡萄酒口味种类更多,口味更细腻和微妙,表现力更富有层次感。而吴书仙女士则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红葡萄酒市场占据95%左右,而白葡萄酒仅为5%左右,落差巨大。但随着葡萄酒市场的成熟,这种落差将会慢慢缩小。在全球气候转暖的今天,凉爽产区的葡萄酒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奥地利、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正处于凉爽气候的葡萄酒地带,他们出产全世界最出色的白葡萄酒。
为了完成《白葡萄酒经典》的书写,吴女士和托纳先生走访了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顶级酒厂,品尝葡萄酒近3000款,并挑选出其中的129家酒厂与超过1000款的葡萄酒介绍给读者。除此以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三大产区的天然地理、葡萄种植的条件、葡萄品种等知识,并重点介绍三大产区的葡萄酒法规、葡萄酒品质分级分类原则,及葡萄酒民间组织等。而大量的照片也让读者领略到三地如诗如画的风景。
◆ 内文选摘———————————————————————————————————————
第一节
阴性、纯净、复杂
从葡萄酒产区来看,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已经是冷凉地区,其出产的葡萄酒被人们称为凉爽气候葡萄酒(Cool Climate Wines)。
之所以称这些产区的葡萄酒为阴性葡萄酒,其理念来自中国的阴阳观。我个人认为红葡萄酒为阳,白葡萄酒为阴,一般来说,红葡萄品种适合温暖一些的地方,而白葡萄品种适合于凉爽产区。那粉红葡萄酒是阴还是阳呢?个人认为兼具阴阳两性,但两性特征都相对弱。
从欧洲葡萄酒产区来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部、法国南部阳光强,总体气候比较温暖,出产的葡萄酒酒精度高、果味成熟、酒体丰厚,但有时也会过熟,除了雪莉酒外,这些地方还是红葡萄酒的比例高。而北欧的德国、奥地利和法国阿尔萨斯等地区气候凉爽的地方,能出产优质的白葡萄酒,这些酒有自然愉悦的酸度和清新迷人的花香、爽口的水果气息,且这些地区70% 以上都出产白葡萄酒。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凉爽产区的葡萄酒变得越来越金贵,尤其是近几年流行健康观念,越来越多人提倡饮用低酒精含量的葡萄酒,喝拥有自然愉悦酸度的白葡萄酒的人也日渐增多,而这个世界上纯净和优雅的白葡萄酒多数集中在奥地利、德国和法国的阿尔萨斯。
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还有两个共同点——复杂和纯净。这三个地方都讲德语,同时有着深厚的日耳曼文化底蕴。日耳曼这个民族盛产精密的机器和哲学,试想如果精细到机器零件般分毫不差,再加上他们哲学的思考,如此来做葡萄酒的确是把纯净和复杂做到了极致。
他们可以将每一个不同葡萄园的不同的葡萄品种分开酿酒,而且他们的葡萄园地块也分布在不同的葡萄园中,少则几个,多则40—50 个甚至更多,通常能在这三个地区的酒厂里发现各种不同型号的不锈钢罐和橡木桶。
这些产区酒厂规模一般都不大,但酒的品种相当多,通常有二十来种不同的酒,中等规模的有三十来种,多的可达五十多种。在德国的摩泽尔流域,虽说只有雷司令一个品种,但即使是小酒厂,他们也可以很轻易就拿出二十种以上不同的雷司令供人品尝。如果问哪款酒最重要,他们会说:“都重要。”可以说他们的葡萄酒如同满天的星斗,却分辨不出哪个是月亮!
这种细分地块的酿造法对于酒厂来讲,一方面是为了使因不同地块、地势和靠湖、河而导致的小气候的葡萄园的不同品种的酒有土壤和气候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酒厂有更多的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特别是对于奥地利和德国,很多酒厂不仅是酿酒厂,他们同时也有销售自己葡萄酒的专卖店。因为本地人对本土酒有巨大的需求,有的酒厂超过一半的酒都是靠自己的专卖店销售掉的,而且他们自己销售会比让代理商销售利润高,特别是他们的优质葡萄酒。一些酒厂也做酒的出口生意,但这是酒厂主为了让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他们的酒,而不是用自己的酒来赢利,因为他们自己销售会挣得更多。
我现在认为,这世界上最复杂的葡萄酒不是法国波尔多、勃艮第或意大利出产的酒,而是奥地利、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出产的酒。个人觉得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人的酿酒理念跟烹调有些类似,无论品种多么多元,他们都会调和,比如西班牙以佳酿级、珍藏级、特级珍藏来归纳葡萄酒;意大利虽然品种多,产区多,但会以某些形态呈现,比如说阿玛罗尼(Amarone)和巴罗罗(Barolo),通常只要谈到以上的名词,但凡做葡萄酒生意的和葡萄酒爱好者都知道。波尔多也不复杂,虽然品种混合但也只有正牌和副牌两种。勃艮第虽然被人称为最复杂的法国酒,其实并不复杂,他们只有黑皮诺和霞多丽两个品种,每个品种一般都是一到两种酒。勃艮第酒受年份影响大,有的酒厂今年酒很好,可能明年酒相差很大,所以才有踩地雷之说!
奥地利是讲德语的国家,但相比德国,好比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区别,奥地利人相对要奔放和热情,奥地利的复杂在于它不仅品种多元,每个地块分开酿造,同时他们也受到欧洲其他产酒国和新世界的影响,酿造一些多品种混合的酒。可以说奥地利保持了日耳曼原有的复杂,同时加入了新世界的各种不同酿造法,国际多样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奥地利是真正复杂和繁杂的产酒国。
如果讲纯净,奥地利的干白葡萄酒绝对不比德国酒逊色,尤其是由绿魁和长相思品种酿造的干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纯净而干爽的葡萄酒之一!
从酒的干性角度来说,奥地利的干白通常比德国酒要干,酸度会很突出,奥地利的干白酒更适合于老酒客来饮用。而德国白葡萄酒兼具两面,有传统的有一定甜味的白葡萄酒和新风格的不甜的白葡萄酒。
德国的复杂其实是精确,德国人酿酒如同做精密仪器,条理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总的来讲就是将每个不同都分开,不同品种、不同级别,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等等,传统理念的德国酒在酿造的时候是不调配也不混合的,坚持纯净到底!
法国阿尔萨斯的复杂是兼具德国和法国特征的,他们既有单品种和单一葡萄园的葡萄酒,但同时他们也会进行法国式的多品种的混合。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纯净还是混合,他们都是葡萄酒,只是风格不同,个性不同,这不也正是葡萄酒丰富的地方么?
第二节
山坡(Berg)葡萄园
在奥地利、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风景最迷人同时又最难念、最难记的就是那些名为Berg(山坡)的葡萄园了!虽然不是所有的山坡葡萄园出产的酒都是顶级的,但顶级的葡萄基本都是种在这些山坡葡萄园中。
奥地利、德国和法国阿尔萨斯都是历史悠久的葡萄酒产区,在罗马时期已经大面积地种植酿酒葡萄,有的葡萄园相当古老,很多葡萄园都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而且这些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如德国有2,658 个葡萄园是有名字的,奥地利有名字的葡萄园也很多,法国阿尔萨斯单一葡萄园和特级葡萄园基本上也都有名字,很多酒厂会在酒标上标出葡萄园的名字,特别是他们的顶级葡萄酒。
这些有名字的葡萄园往往并不属于某一家酒厂,而是不少酒厂在这些有名字的葡萄园里分别拥有自己的地块。这跟欧洲的继承法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讲,父母过世后,父母的葡萄园会平均地分给每一个子女,如果这些子女中有的人不愿意从事葡萄酒业,而他(她)的兄弟姐妹继续葡萄酒行业,他则会把地卖给兄弟姐妹,或者别人。如果子女都从事葡萄酒行业,那葡萄园会越分越小,有的人甚至少到只有一两行葡萄树。
在这些地区,一个酒厂通常在不同的葡萄园有大小不等的地块,有的在30—50 个葡萄园都有自己的地块,有的甚至更多。如果每个地块的单一品种都酿造一款酒,酒的品种自然也就非常之多。
世界上最陡峭和最险峻的山坡葡萄园大多数在德国,尤其摩泽尔河流域,这里的葡萄园最陡峭的坡度达80 度,在这种葡萄园里从上往下看,有恐高症的人可能会晕倒,站都站不稳。而这里的人们却要在葡萄园中劳作,可想而知其辛苦的程度。然而越陡峭的葡萄园往往越好,由于坡度越陡,接受河面的反光就越好,葡萄树的采光也越足。当然,河边的葡萄园和山坡上的葡萄园一般都是中间地段最好,因为中间地段刚好能享受到河水的反光。葡萄园地势过高,河水反射不到;而太靠河的葡萄园会受到河水产生的雾气的影响,容易生霉病,好的霉是贵腐霉,不好的则是灰霉。此外这些陡峭的葡萄园基本上是铺满石块的,石块在白天接受温暖的光照,晚上会释放出来,增加葡萄树的有效积温,提高葡萄的成熟度。
那些酒标上标葡萄园名字的是不是都代表顶级葡萄酒呢?经验告诉我,不一定,这跟是哪家酒厂的酒很有关系,因为即使是同一块葡萄园,因种植法和酿造法不同,酒的品质也不同。但通常来讲,但凡标葡萄园名字的基本上都是这家酒厂品质好一些的葡萄酒,而不是他们的基础级的葡萄酒。
至于一级葡萄园和特级葡萄园,因奥地利、德国、法国阿尔萨斯的法规和团体不同也各有不同,我会在介绍这些产酒的国家时来具体说明。
|
Tweet |
One comment to The Wandering Palate – Best of the Lunar Year – Wine Book of the Year 2011 – Cool Climate Wines 媒体资料白葡萄酒经典 by Michael Thurner & Susie Wu | Comments Feed
I suppose that sounds and sllmes just about right.
The comments are closed.